您当前的位置: 中华展会信息网 > 资讯 > 正文
中华展会信息网-移动版 首页

中国当代实力派书画名家尹凡嘉作品选粹集观

时间:2019-11-29 15:54  阅读:1
分享到:

诗书画印集于一身 纵情不羁尽显才情

尹凡嘉,字清闲,号鹤峰居士,文源斋散人,艺名大凡、松石,一九五九年九月出生,安徽省宿州市人,大专学历,曾进修于中国美术学院,当代实力派职业书画家,系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国家书画院副院长,中国榜书家协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保值艺术品研究会理事,世界书画艺术评介协会评介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香港),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宿州市文化馆书法导师,艺城书画院院长等。

草书《沁园春·雪》180cmX85cm 2018

自幼热衷于书画,博学多才,诗书画印均有涉猎。历任部队美术创作员,书法美术教师,纪念馆设计员等。书法创作主张多容性、趣味性、抒情性。国画山水主张境界开阔,立意高远,不拘有法,雅俗共赏。刻印追求传统和创新。艺术观点:广收博取、自我定格。座右铭:强学博览足以成其道。书画作品在《中国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画报》等专业性报刊杂志发表。多次参加省内外、国内外书画大展并获奖。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奥组委等单位收藏,有的书法被刻入碑林。有的作品被港台、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际友人收藏。其艺术作品、传略曾入编《世界华人书画家作品选集》、《世界著名书画家真迹博览大典》、《百年经典-中国书法全集》、《世界美术大典》、《中国当代书画艺术鉴赏》等十多部典籍。曾获世界美术大奖并授予"当代书法艺术家"、"翰墨中国艺术名家"、"世界金奖艺术家"并荣获世界教科文卫组织专家成员首批特殊贡献金色勋章。

魏碑 《观海听涛》 180cmX85cm 2018年

艺术评论:

尹凡嘉先生属实力派书画名家,诗书画印均有涉猎,博学多才,三分天赋七分苦练。灵感似泉,作品常新。在书法方面汲取众家之长,创造出多容性,趣味性,抒情性的书法作品,比如《苏轼题西林壁》一幅,以隶书为基调,融进汉简、甲骨、篆、行草等笔意,大胆夸张与变形,而又不失法度的用笔,穷其变化,使得作品呈现出拙朴峥嵘,意趣横生,气象万千,大气磅礴的艺术特色。行草书运笔流畅,轻松明快,一气呵成,颇得自然之趣,给人一种纵情不羁,开合有度、朴茂秀劲、清丽活泼之感,特别是创意行草山泉:一笔重墨写出不同姿态的三块石头组成具有甲骨文意味的山字,然后一提笔用余墨枯笔写出泉水的飘逸涌动,千回百转,一泻千里的艺术神韵,整幅看上去又像一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意画,达到“书到极时书似画,画臻妙处画如书”的艺术境地。在国画方面集中、西于一炉,取法自然,写工兼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主张不拘有法,雅俗皆赏。他创作的国画《中华文明岁月恒》、《秋江帆影》就给人一种境界开阔、立意高远、情思飞越的艺术享受。谈到金石篆刻,他的作品既有传统又有创新,不论是汉白和朱文,不论是方章还是椭圆形都有平正中见奇趣、工稳中显佳构。刀法切冲并用,沉雄痛快,严整朴实,方寸之间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总之凡嘉先生在书画印方面都颇有建树,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多含量、高品位的艺术之路。希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书画艺术作品来。

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

二零零五年十一月

隶书《励志自作句》180cmX50cm 2017

尹凡嘉书法论文

如何鉴赏和鉴别书法作品的优劣和高低:我总结为九个字:“屋漏痕,锥画沙,艺含量。”首先说屋漏痕一语出自颜真卿与怀素在探讨书法用笔的对话,是指书法用笔的自然性,不刻意做作,墨色的自然变化。其次是“锥画沙”是说用笔的力度,铁画银钩,力透纸背,入木三分。三是“艺含量”,书法作品当中所蕴含的艺术元素。我就重点谈艺含量的问题。增强书法创作的艺术含量,提高书法作品的艺术品位,达到雅俗共赏的目标,这是书法创作的重大课题。

书法艺术的含量,就是在一副书法作品中所蕴含的艺术成份的多少,所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以特有的点线为载体,可以融进更多的艺术成分。一般说艺术含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书法作品的艺术效果、价值和品位。从实质上讲,书法艺术的高含量就是作者的文化修养与艺术风格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也是借鉴与继承的辩证关系的正确处理,只有在借鉴和吸收诸多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才能继承和发展。换言之,雅俗共赏就是艺术高含量的集中体现,所谓“共”就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单方面的,就是不同层面所共识的,也可以说就是“大众化”的审美趋向,达不到雅俗共赏的作品,终究是失败的作品,纵观古往今来的书家,无一例外。

草书 苏轼《水调歌头》 138cm×70cm 2016年9

一、书法艺术的高含量取自书法造境的多容、兼收并蓄。

书法艺术好比一盘佳肴,佐料多一些,运笔得当,色香味俱全,味道就会好一些,也好像一部电影,既有好的主题内容,又有好的故事情节,既要有好的人物塑造,又要有不同的配角,既要有场景的设置,又要有好的音乐插曲等。只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不同的视觉效果,才会赢得更多的观众。

魏碑楷书字帖 藏头诗 《毛泽东神》、《艺城凡嘉》、《为学》138cm×70cm 2018

对于书法创作就应该增强艺术含量,以点线为载体,可以融进形象思维的东西,可以写出音律的东西,可以揉进哲学辩证的东西,也可以多种书体综合起来,为了抒发某种情怀或表达某种诗意,增强视觉感染力,可以把笔画夸张变形,穷其变化之能事,只有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才能出现奇迹。因此书法的艺术含量是书法发展的前景和必然趋势,在书法发展的进程中,不少的前辈和大师都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例如清朝时期的书画怪杰郑板桥,筛检真草隶篆用笔,独创一体,自称六分半书,字形变化多端,章法诡异有致、摇曳多姿,真可谓是书中奇宝,性情大自由的表演秀,郑板桥骨子里是恃才傲物,不甘屈就的,他的书画以(清、劲、怪)遗世,给了后人很独特的美学启示。郑板桥多才多艺,诗书画印皆精绝当时。集书法之大成者不胜枚举,我们后学者就应该强学博览,从六朝碑版求真意,依两汉文章寻古风,借古观今,广收约取,推陈出新,创作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书法新境界。

魏碑《天道酬勤》 138cmX70cm 2017

我是个酷爱书画的痴迷者,可以说是有三分的天赋,靠的是七分的苦学,在追求书法艺术的高含量上下了不少的功夫,可以说真草隶篆笔下功,诗书画印常磨蹭,把我短暂的人生置身于书画艺术的苦乐中,我有一次突发奇想,把书法当画作,我创作了一副“山泉”小品,一笔重墨写出不同姿态的三块石头,组成具有甲骨文意味的山字,然后一提笔用余墨枯笔写出泉水的飘逸涌动,千回百转,一泻千里的艺术神韵,整幅看上去又像一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意画,自我感觉得意时,又提上一副对联美其名曰:“书到极时书似画,画臻妙处画如书”,作品一出手受到不少方家好评,入编《世界华人书画家作品集》。在我创作草隶《苏轼·题西林壁》时,我以隶书为基调,融进汉简、甲骨、篆、行、草等笔意,大胆夸张与变形,而又不失法度的用笔,穷其变化,使得作品呈现出拙朴峥嵘,意趣横生、气象万千、大气磅礴的艺术特色,较好的烘托出苏轼的带有哲理的诗情画意,这幅作品被选入《世界美术大典》中,并荣获世界美术大奖。

隶变 苏轼《题西林壁》138cmX70cm 2018

二、书法的高含量来自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社会阅识。单就写字,没有高深的文化,也能写出一手漂亮的字,但作为书法艺术是必须要有文化素养和社会实践体验的,只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和社会阅识,才能把书法艺术升华到一定的高度。比如毛泽东的书法成就就来自他饱读史书,来自他伟大的革命实践。他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积累了雄厚的人文知识和实践经验,他以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的胸怀、缔造了党,建立了新中国,为人民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历史功勋。同时他还创作了大量的闪耀着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的光辉诗篇。

隶书 徐元杰《湖上》 138cmX70cm 2016

在书法上也锻造出了惊人的艺术成就,给后世树立了光辉典范,他的草书高屋建瓴,大开大合,收放自如,挥洒超脱,意气豪迈,所有的作品集中展现一代伟人的艺术人格风范。我们学习书法也应该深入生活,尽可能多地积累知识,只有高的知识层面,你的作品才会有高的境界,写书法最终是写学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高怀见物理”。就是说明其中的道理,晋朝的王羲之之所以能成为书圣,一帖《兰亭序》名冠古今,就是他有当时右将军的皇朝之位和参政谋略的实践积累,后来他不满朝政,弃官不做,隐居深山,还注重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知识,从自己养鹅自娱中,汲取养料;从观察双蛇互戏中激发灵感,于是在书作中出现更加崭新的神韵和境界。被称为“行书之龙”的《兰亭序》,在古代的书籍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王羲之写这篇序时,已经喝醉了酒,平时的积累一下涌到笔端,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醉来信手款款书,醒后却书书不得。我们学习书法如果单是就字论字,玩弄笔墨技巧,不注意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纵然废纸三千,也写不出书法的神韵和卓然不群的高境界。

魏楷 《治家格言》 138cmX70cm 2018

说到这里,也不是让书法家都去当学者、社会活动家、政治家,而是尽可能的深入生活,获取更多的知识积累,这对于书法创作,确实帮助很大,往往谈到“字外功”就是这个道理。中国书协主席张海所提的“书法三问”,给人启发很大,能不能耐住寂寞,有没有很强的精品意识,能不能实现自我超越,要创作精品,实现超越,没有耐住寂寞的潜心学习,没有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崇高信念,怎能创作出高含量的艺术精品?怎能实现“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自我超越?“字外功”就是书家的人品和涵养,既古人所说的道德文章。

篆书 陆龟蒙(唐) 《怀宛陵旧游》 180cm×70cm 2016

译注:陵阳佳地昔年游,谢脁青山李白楼。

唯有日斜溪上思,酒旗风影落春流。

作为一门艺术,一方面书法不讲字内功是不行的,笔法、结构、章法、墨法等内容是书法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质的规定性,不讲这些东西,书法就只是一般的实用书写或者随意涂鸦,不能作为一门艺术独立存在。

甲骨文《楹联》 70cm×180cm 2016

释文: 不籍秋风蝉声传高远,时吟旧韵泉水共悠扬。

野渡傍溪山益多风采,小舟泊树荫乐在渔翁。

纵视历来的大书家,无不具备精湛深厚的字外功夫。另一方面,书法只讲字内功夫也不行,还必须强调字外功夫。字外功夫包含了书家的性格、情绪、人生态度、文化修养、艺术品位等,而这些正是书家形成多种风格,流派的基础,是书法具有多样性、丰富性、打动人心之力量的源泉所在。就一副具体的书法作品而言,不论字外和字内功夫,他就是书家某一时态下艺术水准的综合性反映,但就书家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的过程和途径而言,确实需从书艺本身和书艺之外两个方面去努力,做到内外兼修,只重技法,忽略书艺外的东西,字外的知识积累不够,往往会影响到书家的艺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魏楷《习君大智德高望》180cmX81cm 2016

书家的人文知识修养的深厚与浅薄是相对而言,但名家、大家的字外功应该是更深一些,无论如何,书家都应该具备基本的字外功夫修养。可惜,现在有不少书家在展现自己的书法时,往往暴露出自身字外功夫不足。常见的书家字外功夫薄弱的现象:一是缺乏基本的文字文学常识,二是艺术思想肤浅,思维方法简单,三是忽视人品修养,名利思想较重,有人做书时常写错别字,或者不知道繁简字的关系。还有人不懂楹联需要讲究对仗,平仄,常把并不对仗甚至不怎么相关的两句诗当作对联来写。可谓“笔头有墨、胸无点墨”。艺术知识的积累就会给书作以高含量,就会使书作有品位,高境界,就会有令人震撼的艺术力量。

魏楷 自作诗《师法梅花傲雪魂》 180cmX80cm 2016

三、 书法的艺术含量把雅俗共赏作为探研的目标。追求书法的高境界高品味就要有海纳百川的容量,当前书法领域或许存在着门派主义,为我独尊,书人相轻,重此轻彼等陈腐观念。这些观念不清除就会严重抑制书法的发展。有的提倡“学院派”的,说他们的作品如何如何之美,什么“形式至上”、“中心第一”等,提倡“现代派”书法的,讲他们如何吸收古代民间书法之精髓,标新立异,以丑为美,大有开门立派之气概,提倡“学传统、再创新”的,说一部书法史就是创新史,传统学到家了就能创新,真是各说各的理。

中国画 《花开富贵》180cmX85cm 2017

在当今的书法展览中,也有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也有一些作品千人一面,有的作品索然无味,有的作品追求所谓的流行风,有的作品粗制滥造,有的作品以丑为美,说是把字写的越丑、人家越不认识越好,唯书法而书法。有的说他的书法作品太美了、太甜了,这不是书法。然而就有不少人认为书法艺术就应该追求美,谁都不愿意把一件不美的书法作品挂在自己的客厅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中国画《华夏雄风》 180cmX85cm 2018

当代书坛就有一些大家字写的很漂亮,比如启功、林散之、欧阳中石、张海等,他们的书法都蕴含着一种大美,写出了一种民族文化精神,被绝大多数的人所赞赏。当然美是到处都有的,关键是看你怎样发现美。人的鉴赏是不同的,认识的层面也是不同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书法也不例外,没有黑的就显不出白的,没有高的就没有矮的,没有丑的就没有俊的,没有巧的就没有拙的,那就是说书法的造境是多容的,既有巧又有拙,既有粗又有细,既有枯又有润,既有浓又有淡,既有重又有轻,既有飘逸又有庄重的,书法这个百花园里,既有牡丹艳,也有菊花香,那你厚此薄彼也是不客观的,我写了一首诗说明我的观点:“书道自古论长短,美丑两派各争芳。

中国画《双雄图》138cmX70cm 2017

孰知雅从俗中来,无巧拙书难自当。不要只夸牡丹艳,其实梅兰亦清香。厚此薄彼无需要,异彩纷呈春意盎。”在书法创作上,均可在当今书坛上表现一番,其关键一点是否做到雅俗共赏。可以说雅俗共赏是一个高度,也是一个目标,达不到雅俗共赏,你的作品或许炫耀于一时,但终究会被历史所淘汰。所谓“雅”者是指对书法艺术有相当造诣的书法家、书法评论家、鉴赏家一类,所谓“俗”者,是指广大的书法爱好者,“雅”士人数不多,但能量极大,有的能书能文,往往能左右舆论和书法发展的趋势,“俗”人人数极多,水平不一,但不少人也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特别因为书法艺术历史悠久,耳濡目染,也能无师自通,故不可忽视。

有不少的书法功名成就之后,不思进取,以后数十年面目缺少变化,固步自封。但有位书家直到晚年锐意变法,得到圈内人士的肯定,有人向他求教时,他说:“我就是要变得人家说我字写的不好,越是说不好,我越高兴。”也许他说的让人家说不好的“人”应当指的是“俗”人,他不要大众欣赏他的字,而非专家,如果专家也不欣赏,那不就成了雅俗不赏了吗?沈伊默对“二王”用功最勤,研究也深,但直到晚年才有突变,观察沈伊默晚年的毛泽东诗词大草作品,笔墨酣畅,大气磅礴,哪像出自一位90多岁高龄老人之手?诚然,一位书家或一件作品要得到专家和大部分人的欣赏和爱好是很难的,所谓众口难调,但也不是没有“雅俗共赏”的例子。被称为“草圣”的林散之,他早年遍学晋、唐、宋、元、明、清各家碑帖,经过数十年的刻苦磨练,于晚年70多岁,书法大变,终成正果,自成一家,“雅士”尊之为草圣,得到大家认可。他的草书大气磅礴,笔墨酣畅,笔锋与墨色转换都恰到好处,中锋侧锋互用,疾徐干湿并施,线条富于立体感,笔墨恣肆奇纵而不粗野狂怪,合乎法度,又突破藩篱,近年被推为十大杰出书法家之一。他应该是变法模范,也是博采多容、艺术含量较高的创新典范。确切地说,求“变”是容易的,求“新”也不难做到,每个会写毛笔字的人都可以求“变”、求“新”,阳刚、粗犷、娟秀、萧散、雉朴等等,问题是你变得是否到位?是否能做到“雅俗共赏”?我们不能凭一己之好恶去评判一家作品,也不能人云亦云,趋附时俗。

中国画《岁月如金》 180cmX85cm 2017

对雅俗共赏来说究竟什么样的作品是好作品,我觉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好作品应该是融进更多的艺术成份,让更多的人所接受和欣赏。雅俗共赏的界定首先是以中国书法艺术为前提,就应该遵循以汉字书写规律,写得像“天书”或张天师画符,也必须有创作说明及释文,其次是掌握表情抒怀的基本尺度;再之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应在观众中唤起美的共鸣,反对剪贴拼凑的制作,造成书法创作的异化。

中国画《诗情画意》70cmX70cm 2017

著名画家陈逸飞主张雅俗共赏,他说:“艺术太雅,孤芳自赏不行;太俗,品味太低也不行,只有当雅俗共赏有机结合时,艺术才能显现其顽强的生命力。”从古至今千百年以来,书法以形成了自己的审美模式,其中犹以“二王”的审美体系影响最大,仔细分析王羲之以后的书史,历代的书家的探索没有停止,甚至竭尽全力,但都从王字那里吸取了营养,丰富王字体系,要想把“二王”的审美体系全部推翻,重建一个新的审美体系,几乎是不能的。现代流行书风发展了好多年,他们的动机无非就是要建立一个新的审美体系,要让所有的人都能接受他们的观点,现在看来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就是未能达到雅俗共赏,书法艺术要达到雅俗共赏的确不易。陈逸飞先生提出的“雅俗共赏”是经过深思熟虑和艺术实践得出的真知灼见。因此书法艺术的高含量高境界就是雅俗共赏的审美价值取向和艺术创作的方向目标。

中国画 《乱云飞渡仍从容》 138cm×70cm 2016

科创新闻网 责任编辑:中华展会信息网
免责声明:
  • 注明“来源:中华展会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展会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华展会信息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中华展会信息网转载文章是为了传播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发送至电子邮箱:

中国当代实力派书画名家尹凡嘉作品选粹集观

诗书画印集于一身 纵情不羁尽显才情

尹凡嘉,字清闲,号鹤峰居士,文源斋散人,艺名大凡、松石,一九五九年九月出生,安徽省宿州市人,大专学历,曾进修于中国美术学院,当代实力派职业书画家,系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国家书画院副院长,中国榜书家协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保值艺术品研究会理事,世界书画艺术评介协会评介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香港),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宿州市文化馆书法导师,艺城书画院院长等。

草书《沁园春·雪》180cmX85cm 2018

自幼热衷于书画,博学多才,诗书画印均有涉猎。历任部队美术创作员,书法美术教师,纪念馆设计员等。书法创作主张多容性、趣味性、抒情性。国画山水主张境界开阔,立意高远,不拘有法,雅俗共赏。刻印追求传统和创新。艺术观点:广收博取、自我定格。座右铭:强学博览足以成其道。书画作品在《中国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画报》等专业性报刊杂志发表。多次参加省内外、国内外书画大展并获奖。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奥组委等单位收藏,有的书法被刻入碑林。有的作品被港台、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际友人收藏。其艺术作品、传略曾入编《世界华人书画家作品选集》、《世界著名书画家真迹博览大典》、《百年经典-中国书法全集》、《世界美术大典》、《中国当代书画艺术鉴赏》等十多部典籍。曾获世界美术大奖并授予"当代书法艺术家"、"翰墨中国艺术名家"、"世界金奖艺术家"并荣获世界教科文卫组织专家成员首批特殊贡献金色勋章。

魏碑 《观海听涛》 180cmX85cm 2018年

艺术评论:

尹凡嘉先生属实力派书画名家,诗书画印均有涉猎,博学多才,三分天赋七分苦练。灵感似泉,作品常新。在书法方面汲取众家之长,创造出多容性,趣味性,抒情性的书法作品,比如《苏轼题西林壁》一幅,以隶书为基调,融进汉简、甲骨、篆、行草等笔意,大胆夸张与变形,而又不失法度的用笔,穷其变化,使得作品呈现出拙朴峥嵘,意趣横生,气象万千,大气磅礴的艺术特色。行草书运笔流畅,轻松明快,一气呵成,颇得自然之趣,给人一种纵情不羁,开合有度、朴茂秀劲、清丽活泼之感,特别是创意行草山泉:一笔重墨写出不同姿态的三块石头组成具有甲骨文意味的山字,然后一提笔用余墨枯笔写出泉水的飘逸涌动,千回百转,一泻千里的艺术神韵,整幅看上去又像一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意画,达到“书到极时书似画,画臻妙处画如书”的艺术境地。在国画方面集中、西于一炉,取法自然,写工兼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主张不拘有法,雅俗皆赏。他创作的国画《中华文明岁月恒》、《秋江帆影》就给人一种境界开阔、立意高远、情思飞越的艺术享受。谈到金石篆刻,他的作品既有传统又有创新,不论是汉白和朱文,不论是方章还是椭圆形都有平正中见奇趣、工稳中显佳构。刀法切冲并用,沉雄痛快,严整朴实,方寸之间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总之凡嘉先生在书画印方面都颇有建树,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多含量、高品位的艺术之路。希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书画艺术作品来。

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

二零零五年十一月

隶书《励志自作句》180cmX50cm 2017

尹凡嘉书法论文

如何鉴赏和鉴别书法作品的优劣和高低:我总结为九个字:“屋漏痕,锥画沙,艺含量。”首先说屋漏痕一语出自颜真卿与怀素在探讨书法用笔的对话,是指书法用笔的自然性,不刻意做作,墨色的自然变化。其次是“锥画沙”是说用笔的力度,铁画银钩,力透纸背,入木三分。三是“艺含量”,书法作品当中所蕴含的艺术元素。我就重点谈艺含量的问题。增强书法创作的艺术含量,提高书法作品的艺术品位,达到雅俗共赏的目标,这是书法创作的重大课题。

书法艺术的含量,就是在一副书法作品中所蕴含的艺术成份的多少,所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以特有的点线为载体,可以融进更多的艺术成分。一般说艺术含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书法作品的艺术效果、价值和品位。从实质上讲,书法艺术的高含量就是作者的文化修养与艺术风格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也是借鉴与继承的辩证关系的正确处理,只有在借鉴和吸收诸多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才能继承和发展。换言之,雅俗共赏就是艺术高含量的集中体现,所谓“共”就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单方面的,就是不同层面所共识的,也可以说就是“大众化”的审美趋向,达不到雅俗共赏的作品,终究是失败的作品,纵观古往今来的书家,无一例外。

草书 苏轼《水调歌头》 138cm×70cm 2016年9

一、书法艺术的高含量取自书法造境的多容、兼收并蓄。

书法艺术好比一盘佳肴,佐料多一些,运笔得当,色香味俱全,味道就会好一些,也好像一部电影,既有好的主题内容,又有好的故事情节,既要有好的人物塑造,又要有不同的配角,既要有场景的设置,又要有好的音乐插曲等。只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不同的视觉效果,才会赢得更多的观众。

魏碑楷书字帖 藏头诗 《毛泽东神》、《艺城凡嘉》、《为学》138cm×70cm 2018

对于书法创作就应该增强艺术含量,以点线为载体,可以融进形象思维的东西,可以写出音律的东西,可以揉进哲学辩证的东西,也可以多种书体综合起来,为了抒发某种情怀或表达某种诗意,增强视觉感染力,可以把笔画夸张变形,穷其变化之能事,只有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才能出现奇迹。因此书法的艺术含量是书法发展的前景和必然趋势,在书法发展的进程中,不少的前辈和大师都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例如清朝时期的书画怪杰郑板桥,筛检真草隶篆用笔,独创一体,自称六分半书,字形变化多端,章法诡异有致、摇曳多姿,真可谓是书中奇宝,性情大自由的表演秀,郑板桥骨子里是恃才傲物,不甘屈就的,他的书画以(清、劲、怪)遗世,给了后人很独特的美学启示。郑板桥多才多艺,诗书画印皆精绝当时。集书法之大成者不胜枚举,我们后学者就应该强学博览,从六朝碑版求真意,依两汉文章寻古风,借古观今,广收约取,推陈出新,创作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书法新境界。

魏碑《天道酬勤》 138cmX70cm 2017

我是个酷爱书画的痴迷者,可以说是有三分的天赋,靠的是七分的苦学,在追求书法艺术的高含量上下了不少的功夫,可以说真草隶篆笔下功,诗书画印常磨蹭,把我短暂的人生置身于书画艺术的苦乐中,我有一次突发奇想,把书法当画作,我创作了一副“山泉”小品,一笔重墨写出不同姿态的三块石头,组成具有甲骨文意味的山字,然后一提笔用余墨枯笔写出泉水的飘逸涌动,千回百转,一泻千里的艺术神韵,整幅看上去又像一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意画,自我感觉得意时,又提上一副对联美其名曰:“书到极时书似画,画臻妙处画如书”,作品一出手受到不少方家好评,入编《世界华人书画家作品集》。在我创作草隶《苏轼·题西林壁》时,我以隶书为基调,融进汉简、甲骨、篆、行、草等笔意,大胆夸张与变形,而又不失法度的用笔,穷其变化,使得作品呈现出拙朴峥嵘,意趣横生、气象万千、大气磅礴的艺术特色,较好的烘托出苏轼的带有哲理的诗情画意,这幅作品被选入《世界美术大典》中,并荣获世界美术大奖。

隶变 苏轼《题西林壁》138cmX70cm 2018

二、书法的高含量来自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社会阅识。单就写字,没有高深的文化,也能写出一手漂亮的字,但作为书法艺术是必须要有文化素养和社会实践体验的,只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和社会阅识,才能把书法艺术升华到一定的高度。比如毛泽东的书法成就就来自他饱读史书,来自他伟大的革命实践。他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积累了雄厚的人文知识和实践经验,他以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的胸怀、缔造了党,建立了新中国,为人民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历史功勋。同时他还创作了大量的闪耀着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的光辉诗篇。

隶书 徐元杰《湖上》 138cmX70cm 2016

在书法上也锻造出了惊人的艺术成就,给后世树立了光辉典范,他的草书高屋建瓴,大开大合,收放自如,挥洒超脱,意气豪迈,所有的作品集中展现一代伟人的艺术人格风范。我们学习书法也应该深入生活,尽可能多地积累知识,只有高的知识层面,你的作品才会有高的境界,写书法最终是写学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高怀见物理”。就是说明其中的道理,晋朝的王羲之之所以能成为书圣,一帖《兰亭序》名冠古今,就是他有当时右将军的皇朝之位和参政谋略的实践积累,后来他不满朝政,弃官不做,隐居深山,还注重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知识,从自己养鹅自娱中,汲取养料;从观察双蛇互戏中激发灵感,于是在书作中出现更加崭新的神韵和境界。被称为“行书之龙”的《兰亭序》,在古代的书籍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王羲之写这篇序时,已经喝醉了酒,平时的积累一下涌到笔端,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醉来信手款款书,醒后却书书不得。我们学习书法如果单是就字论字,玩弄笔墨技巧,不注意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纵然废纸三千,也写不出书法的神韵和卓然不群的高境界。

魏楷 《治家格言》 138cmX70cm 2018

说到这里,也不是让书法家都去当学者、社会活动家、政治家,而是尽可能的深入生活,获取更多的知识积累,这对于书法创作,确实帮助很大,往往谈到“字外功”就是这个道理。中国书协主席张海所提的“书法三问”,给人启发很大,能不能耐住寂寞,有没有很强的精品意识,能不能实现自我超越,要创作精品,实现超越,没有耐住寂寞的潜心学习,没有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崇高信念,怎能创作出高含量的艺术精品?怎能实现“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自我超越?“字外功”就是书家的人品和涵养,既古人所说的道德文章。

篆书 陆龟蒙(唐) 《怀宛陵旧游》 180cm×70cm 2016

译注:陵阳佳地昔年游,谢脁青山李白楼。

唯有日斜溪上思,酒旗风影落春流。

作为一门艺术,一方面书法不讲字内功是不行的,笔法、结构、章法、墨法等内容是书法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质的规定性,不讲这些东西,书法就只是一般的实用书写或者随意涂鸦,不能作为一门艺术独立存在。

甲骨文《楹联》 70cm×180cm 2016

释文: 不籍秋风蝉声传高远,时吟旧韵泉水共悠扬。

野渡傍溪山益多风采,小舟泊树荫乐在渔翁。

纵视历来的大书家,无不具备精湛深厚的字外功夫。另一方面,书法只讲字内功夫也不行,还必须强调字外功夫。字外功夫包含了书家的性格、情绪、人生态度、文化修养、艺术品位等,而这些正是书家形成多种风格,流派的基础,是书法具有多样性、丰富性、打动人心之力量的源泉所在。就一副具体的书法作品而言,不论字外和字内功夫,他就是书家某一时态下艺术水准的综合性反映,但就书家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的过程和途径而言,确实需从书艺本身和书艺之外两个方面去努力,做到内外兼修,只重技法,忽略书艺外的东西,字外的知识积累不够,往往会影响到书家的艺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魏楷《习君大智德高望》180cmX81cm 2016

书家的人文知识修养的深厚与浅薄是相对而言,但名家、大家的字外功应该是更深一些,无论如何,书家都应该具备基本的字外功夫修养。可惜,现在有不少书家在展现自己的书法时,往往暴露出自身字外功夫不足。常见的书家字外功夫薄弱的现象:一是缺乏基本的文字文学常识,二是艺术思想肤浅,思维方法简单,三是忽视人品修养,名利思想较重,有人做书时常写错别字,或者不知道繁简字的关系。还有人不懂楹联需要讲究对仗,平仄,常把并不对仗甚至不怎么相关的两句诗当作对联来写。可谓“笔头有墨、胸无点墨”。艺术知识的积累就会给书作以高含量,就会使书作有品位,高境界,就会有令人震撼的艺术力量。

魏楷 自作诗《师法梅花傲雪魂》 180cmX80cm 2016

三、 书法的艺术含量把雅俗共赏作为探研的目标。追求书法的高境界高品味就要有海纳百川的容量,当前书法领域或许存在着门派主义,为我独尊,书人相轻,重此轻彼等陈腐观念。这些观念不清除就会严重抑制书法的发展。有的提倡“学院派”的,说他们的作品如何如何之美,什么“形式至上”、“中心第一”等,提倡“现代派”书法的,讲他们如何吸收古代民间书法之精髓,标新立异,以丑为美,大有开门立派之气概,提倡“学传统、再创新”的,说一部书法史就是创新史,传统学到家了就能创新,真是各说各的理。

中国画 《花开富贵》180cmX85cm 2017

在当今的书法展览中,也有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也有一些作品千人一面,有的作品索然无味,有的作品追求所谓的流行风,有的作品粗制滥造,有的作品以丑为美,说是把字写的越丑、人家越不认识越好,唯书法而书法。有的说他的书法作品太美了、太甜了,这不是书法。然而就有不少人认为书法艺术就应该追求美,谁都不愿意把一件不美的书法作品挂在自己的客厅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中国画《华夏雄风》 180cmX85cm 2018

当代书坛就有一些大家字写的很漂亮,比如启功、林散之、欧阳中石、张海等,他们的书法都蕴含着一种大美,写出了一种民族文化精神,被绝大多数的人所赞赏。当然美是到处都有的,关键是看你怎样发现美。人的鉴赏是不同的,认识的层面也是不同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书法也不例外,没有黑的就显不出白的,没有高的就没有矮的,没有丑的就没有俊的,没有巧的就没有拙的,那就是说书法的造境是多容的,既有巧又有拙,既有粗又有细,既有枯又有润,既有浓又有淡,既有重又有轻,既有飘逸又有庄重的,书法这个百花园里,既有牡丹艳,也有菊花香,那你厚此薄彼也是不客观的,我写了一首诗说明我的观点:“书道自古论长短,美丑两派各争芳。

中国画《双雄图》138cmX70cm 2017

孰知雅从俗中来,无巧拙书难自当。不要只夸牡丹艳,其实梅兰亦清香。厚此薄彼无需要,异彩纷呈春意盎。”在书法创作上,均可在当今书坛上表现一番,其关键一点是否做到雅俗共赏。可以说雅俗共赏是一个高度,也是一个目标,达不到雅俗共赏,你的作品或许炫耀于一时,但终究会被历史所淘汰。所谓“雅”者是指对书法艺术有相当造诣的书法家、书法评论家、鉴赏家一类,所谓“俗”者,是指广大的书法爱好者,“雅”士人数不多,但能量极大,有的能书能文,往往能左右舆论和书法发展的趋势,“俗”人人数极多,水平不一,但不少人也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特别因为书法艺术历史悠久,耳濡目染,也能无师自通,故不可忽视。

有不少的书法功名成就之后,不思进取,以后数十年面目缺少变化,固步自封。但有位书家直到晚年锐意变法,得到圈内人士的肯定,有人向他求教时,他说:“我就是要变得人家说我字写的不好,越是说不好,我越高兴。”也许他说的让人家说不好的“人”应当指的是“俗”人,他不要大众欣赏他的字,而非专家,如果专家也不欣赏,那不就成了雅俗不赏了吗?沈伊默对“二王”用功最勤,研究也深,但直到晚年才有突变,观察沈伊默晚年的毛泽东诗词大草作品,笔墨酣畅,大气磅礴,哪像出自一位90多岁高龄老人之手?诚然,一位书家或一件作品要得到专家和大部分人的欣赏和爱好是很难的,所谓众口难调,但也不是没有“雅俗共赏”的例子。被称为“草圣”的林散之,他早年遍学晋、唐、宋、元、明、清各家碑帖,经过数十年的刻苦磨练,于晚年70多岁,书法大变,终成正果,自成一家,“雅士”尊之为草圣,得到大家认可。他的草书大气磅礴,笔墨酣畅,笔锋与墨色转换都恰到好处,中锋侧锋互用,疾徐干湿并施,线条富于立体感,笔墨恣肆奇纵而不粗野狂怪,合乎法度,又突破藩篱,近年被推为十大杰出书法家之一。他应该是变法模范,也是博采多容、艺术含量较高的创新典范。确切地说,求“变”是容易的,求“新”也不难做到,每个会写毛笔字的人都可以求“变”、求“新”,阳刚、粗犷、娟秀、萧散、雉朴等等,问题是你变得是否到位?是否能做到“雅俗共赏”?我们不能凭一己之好恶去评判一家作品,也不能人云亦云,趋附时俗。

中国画《岁月如金》 180cmX85cm 2017

对雅俗共赏来说究竟什么样的作品是好作品,我觉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好作品应该是融进更多的艺术成份,让更多的人所接受和欣赏。雅俗共赏的界定首先是以中国书法艺术为前提,就应该遵循以汉字书写规律,写得像“天书”或张天师画符,也必须有创作说明及释文,其次是掌握表情抒怀的基本尺度;再之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应在观众中唤起美的共鸣,反对剪贴拼凑的制作,造成书法创作的异化。

中国画《诗情画意》70cmX70cm 2017

著名画家陈逸飞主张雅俗共赏,他说:“艺术太雅,孤芳自赏不行;太俗,品味太低也不行,只有当雅俗共赏有机结合时,艺术才能显现其顽强的生命力。”从古至今千百年以来,书法以形成了自己的审美模式,其中犹以“二王”的审美体系影响最大,仔细分析王羲之以后的书史,历代的书家的探索没有停止,甚至竭尽全力,但都从王字那里吸取了营养,丰富王字体系,要想把“二王”的审美体系全部推翻,重建一个新的审美体系,几乎是不能的。现代流行书风发展了好多年,他们的动机无非就是要建立一个新的审美体系,要让所有的人都能接受他们的观点,现在看来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就是未能达到雅俗共赏,书法艺术要达到雅俗共赏的确不易。陈逸飞先生提出的“雅俗共赏”是经过深思熟虑和艺术实践得出的真知灼见。因此书法艺术的高含量高境界就是雅俗共赏的审美价值取向和艺术创作的方向目标。

中国画 《乱云飞渡仍从容》 138cm×70cm 2016

免责声明:
  • 注明“来源:中华展会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展会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华展会信息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中华展会信息网转载文章是为了传播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发送至电子邮箱:

相关阅读